天智航高管向“走进新三板”联合调研人员介绍公司研制的机器人应用场景 记者 史丽 摄
 

  ⊙“走进新三板公司”调研报道组

  不久前,一名43岁男性患者被诊断为“寰枢椎畸形,颅底凹陷症”,属于上颈椎畸形中的高难病例。人工置钉无法达到所需精度,患者被多家著名医院谢绝治疗。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绝望之时一台机器人伸出了“援手”,这就是来自北京天智航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骨科手术机器人产品。

  在机器人的辅助下,医生成功实施了“寰枢椎经关节突螺钉内固定术”,突破了脊柱外科手术领域“禁区”,螺钉置入精度高达0.8毫米,手术仅用时60分钟。

  作为国内唯一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III类医疗机器人注册许可证的公司,天智航已经成为中国骨科手术机器人领域的一面旗帜。倾心十余载,随着近两年医疗机器人概念的火爆,天智航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骨科圣手”助力二三线医院

  在我国,骨科疾病常见多发,已经是致残率最高的头号疾病,手术是其主要的治疗手段。206块形态各异的骨骼,往往毗邻重要血管神经,且无法从表面观察,骨科手术如何保证精准性和稳定性是长期难题。

  “可以说,现有骨科手术的瓶颈,就是人的能力局限性。一是‘眼’,即手术视野的问题,医生无法直观看到人体内部骨骼结构,往往需要大切口暴露患处,导致并发症发生率高。若是采用增加术中透视减少切口损伤,高剂量的X射线暴露会影响患者和术者健康,并且透视得到的是重叠影像,医生仍很难准确确认深入的复杂解剖结构。”天智航董秘邢玉柱在调研中对上证报记者表示:“另一个局限性则是‘手’,即手术操作。医生每天几台手术下来,往往不能保证一直处在最佳状态,导致动作控制力、稳定性和重复性不足。”

  在邢玉柱看来,“骨科机器人的价值,就是引领骨科治疗迈入智能辅助精准新时代。通常,优质专家资源稀缺的地区是无法开展高难度骨科手术的,而随着骨科机器人的广泛应用,即使是二、三线城市医院的医生,在机器人的辅助下,也可以高精度地完成手术,对实现全国医疗水平均衡化具有重要意义。未来,有了机器人的帮助,更多医院复制国内顶尖的北京积水潭医院骨科手术水平将成为可能。”

  另外,能够辅助完成微创手术也是骨科手术机器人的显著优势之一。传统骨科手术往往需要将病人皮肤划开一个大口,充分暴露骨骼结构,不仅手术创伤大、出血多、术后恢复也很慢。而有了手术机器人之后,只需在病人皮肤表面开一个极小的口子,将直径为1厘米左右的圆形套筒抵在骨面上,置入导针,即可沿导针置入内固定物。“原先很多地方医院会因为备血不足无法进行骨科手术。而使用机器人的手术,术中出血量可减少95%,伤口很小,软组织损伤小,有的病人手术后当天即可下地行走。”邢玉柱说。

  目前,天智航的骨科机器人已经研发到了第三代,手术定位精度与适应症范围已处世界领先水平。

  回溯天智航的发展历程,公司从成立之初,就与国内著名研究机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清华大学等)和骨科优势临床机构(北京积水潭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等)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关系,产学研医协同创新。2010年,公司获得国内首个医疗机器人III类注册许可证,第一代产品可应用于长骨骨折,也是我国第一台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医疗机器人产品;2012年,天智航的第二代产品获得CFDA注册许可证,该产品应用于创伤骨科,将手术定位精度提高到1毫米;2015年,公司的第三代产品—“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进入了CFDA“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 今年7月CFDA正式受理“天玑”的注册申请。

  目前,天智航的骨科手术机器人已在北京积水潭医院等10多家医院投入临床应用,累计完成2000多例手术。“应用骨科机器人开展手术,手术精度可达到0.8毫米,减少术中辐射70%以上,提高手术效率20%以上,并具有减少术中失血量和组织微创等优势。”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6月份的国家“十二五”科技创新成就展上,天智航“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入选成为向国家领导人展示和现场汇报的13个重点项目之一,“天玑”作为医药领域的唯一代表,受到高度关注和肯定。其余入选项目都是深海潜水器、高温气冷堆、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北斗导航系统、高速列车等国家重大专项。

  第三代骨科机器人“天玑”载厚望

  根据专业机构的数据,2015年全球医疗机器人市场规模已达到40亿美元,预计2020年全球医疗机器人市场规模将增至114亿美元,也就是说该市场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22%,其中手术机器人将占到全球医疗机器人市场的60%。

  从手术机器人的世界竞争格局来说,可分为软组织操作机器人和硬组织定位机器人。“这两类机器人之间的跨界壁垒是很高的,通常来说不容易形成替代竞争。”邢玉柱介绍称,“目前世界老大——美国的达芬奇(da Vinci)手术机器人属于软组织操作机器人,截至2015年其全球装机量约为3600台,年手术量高达57万台,几乎处于垄断地位。手术机器人的特点就是研发和市场培育周期长、高门槛、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达芬奇机器人2015年实现收入23.84亿美元,净利润5.89亿美元,目前市值已超过260亿美元。”

  天智航专注的则是硬组织定位机器人,除中国以外,以色列Mazor公司的Renaissance机器人,法国Medtech公司的ROSA机器人也属于硬组织定位机器人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医疗机器人成为资本关注的焦点,业界的并购整合已经开始。例如今年7月份,纽交所上市公司Zimmer就宣布收购法国手术机器人公司Medtech;不久前,美国知名医疗器械生产商美敦力还入股了以色列Mazor Robotics公司。

  对于天智航来说,其第三代产品“天玑”系统被寄予厚望。据介绍,“天玑”外科手术机器人系统是公司开发的最新一代骨科机器人系统,是国际上唯一能够开展脊柱全节段(颈椎、胸椎、腰椎、骶椎)、骨盆及四肢骨折的骨科机器人系统。该系统在多模图像配准、机器人控制、患者实时跟踪和路径自动补偿等关键技术上实现了重大突破。应用该系统开展手术,可提升手术精度,减少术中辐射,提高手术效率,并具有减少术中失血量和组织微创等优势。

  “第三代产品的临床适应症可辅助完成颈胸腰骶脊柱全节段、骨盆及四肢骨折手术,能够覆盖骨科45%的适应症需求,商业价值远超前两代产品,一旦获得CFDA认证,市场前景非常值得期待。”公司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虽然公司目前处于亏损状态,但是随着第三代产品获准上市,公司有望在2017年迎来业绩拐点。”

  “作为行业老大,美国达芬奇(Da Vinci)手术机器人历时10年完成了技术开发和产品开发,于2000年7月获得了美国FDA批准。又用了4年完成市场培育,2004年,公司首次实现了盈利。之后,公司进入规模应用阶段,收入和盈利快速增长。”邢玉柱说,“而对于2005年成立的天智航来说,经营模式与发展状态与美国达芬奇相近,所以预计在最新一代‘天玑’手术机器人拿到CFDA注册许可证后,在2017年将迎来业绩爆发。”

  (参加本次调研的记者包括:林坚、马婧妤、高文力、于祥明、王雪青。本文主笔王雪青,编辑林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