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在PE集体过冬时节,很多高端投资者依然与维思资本保持着长期的投资关系。其创始人王刚称,经过多年的培育现在LP更趋成熟,更知道怎样判断和投资PE产品。

进入创投界早年王刚投资了两家明星企业,无锡尚德和江西赛维,并在高峰期套利离场避免了其日后的债务危机。王刚说这不是运气,而源于其深耕行业而积累的洞察力和敏锐嗅觉。

“没有继续投太阳能,是因为在2007年之后整个产业产生非常大的泡沫,我们开始抛售这些股票,在别人最疯狂的时候是我们恐惧的时候。”

同样,在别人最恐惧的时候王刚开始加大投资力度和频率,“以前一年就投两三个项目,去年和今年的低谷期我们平均每年投五个项目。”

“这两年,近八成的PE企业都处于休眠状态,反而是投资者抄底的好时机。在市场低点建立的基金肯定比高点能赚更多。”王刚称。

成功投资尚德和赛维

2004年王刚还是NPEA(法国NBP亚洲投资基金)的中国区负责人,彼时他与尚德开始碰面,王刚表示早期接触下来就感觉这个企业非常好,“公司的毛利率在30%以上,行业也是新兴的,在技术壁垒上国内当时是没有的,独此一家。”

围绕尚德的投资,问题主要聚焦在原有股东退出和新股东进入的操作上。王刚通过类似于MBO的方式解决了该问题。他与施正荣签订了协议,前提是投资施持有的境外上市的壳公司,用于收购尚德其它大股东的股份。但是该协议生效的前提是施与其他大股东能同步达成股权转让协议。

2005年2月,王刚和施正荣签订了投资意向书。NPEA最终投入了1500万美元。其他大股东退出也很顺利,取得了较高的收益。2005年12月尚德控股在纽交所上市交易,首日报收21.20美元,较发行价15美元上涨41%。

“我们在最佳的时候切入到太阳能行业中,不到一年的时间投资回报率接近9倍。”王刚如是总结。

2006年春节期间,王刚和赛维也碰了面。2006年7月赛维完成了首轮1500万美元的融资,其中NPEA投入500万美元,第二轮王刚追投690万美元,当年年末第三轮融资王刚再投1100万美元。2007年赛维登陆纽交所,融资总额为4.69亿美元。

类似的操作在2013年也有个案例。南京一家医疗器械公司目前已在上报材料的IPO准备阶段,维思投了9000万人民币。虽然很多PE都在追,但是他们都发现没有合适的交易机会,因为该企业创始人和其他股东之间有割裂。但维思通过尚德项目中类似的操作手法,三个月就做完了整个投资工作。

转投消费、医疗健康

虽然凭借江西赛维和无锡尚德两个成功案例在业内树立了新能源投资领军人地位,但王刚并没有延续投资太阳能的轨迹。

2009年金融危机背景下,王刚离开NPEA创办了新平台“维思资本”,其定位是第一批由来自国际顶尖基金的本土人士主持募集并管理的人民币直接股权投资基金。

2009年对PE/VC而言都不是好时机,据清科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私募股权市场整体走低,新募基金数和募资金额自2005年以来首次出现下跌,较2008年跌幅达25.3%和72.4%。

王刚的逻辑是,在经济周期的低谷,正是PE投资的好时机,因为资产价格相对偏低。

目前维思正在募集第三期基金(5亿规模),已经从过去专注于清洁能源转向到了目前以消费和医疗健康为主,其中七八成都在大消费,迎合中产阶级生活方式转型的消费升级为主,比如主要满足中产阶级需求的花间堂唯美人文酒店。

维思2012年投资花间堂酒店时只在云南本地有两三家门店,目前已经扩展到全国布局15家酒店。该酒店为高端定制的私人度假型酒店,从装饰到布局、餐饮均因地制宜。维思投入了近7000万元,除资金帮助扩大规模之外,也为其提供战略上的指导和经营方面的建议。至于退出方式,维思也不急于一时,“我们会耐心等到它IPO。”

虽然投资消费,但维思选择的并不是诸如快餐类的企业,而是包含有深层次文化需求的升级型消费产业。

在PE市场疯狂的时期,很多机构简单地依靠赚一二级市场价差就能生存发展。而维思则坚守着PE机构的价值挖掘能力。“不能跟在别人屁股后面去追热点,而要自己去发现冷门领域的好项目。”

多年的从业经验让王刚经历过投资市场的高点和低点,他认准了公司在行业内的核心竞争力:精准投资,追求“小而美”。维思的投资团队18个人,每年只投两三个项目,平均每个项目三万到一个亿的规模。

维思资本一直保持较慢的投资节奏,过去五年对项目的筛选率达到156:1,这在行业内属于较为严谨的水平。在速度和安全之间,他选择后者,“首先保证钱是安全的,其次保证钱是能赚钱的”。

“现在我们的投资速度有所加快,主要是逢低吸货,市场底部成立的基金回报率应该远远高于在高点时成立的基金。过去一个项目七八个基金在争,现在只有一两个。竞争对手少了,价格也比较低,现在投风险远远低于五年前投。”王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