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的“张江药谷”,聚集了几百家医药类中小企业,新三板挂牌公司——上海科新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430175,以下简称科新生物)就是其中一家。
  据记者调查发现,经过多次“老道”的资本运作,科新生物已经在国内“自身免疫性疾病诊断试剂”方面走上行业整合之路。其背后则有创始人包骏以及原益佰制药(600594,SH)创始人、董事长,现景峰医药(000908,SZ)董事长叶湘武的支撑。巧合的是,资料显示,包骏和叶湘武都是贵州人,在公司起步的几年中,位列第一的公司大客户也一直是贵州一家企业。
  反观科新生物近几年的发展路径,资本运作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而其所在的体外诊断试剂行业,又是医药行业发展方向之一。因此,科新生物可以说是体外诊断试剂的“小巨人”,资本市场的“新贵人”。
  多家创投资本入股公司
  科新生物股份报价转让说明书显示,科新生物的前身是上海富莼科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芯有限),于2008年4月24日成立,法定代表人包骏,注册资本为人民币500万元。
  资料显示,科芯有限设立时,股东有自然人3名,其中股东包骏认缴人民币475万元,占注册资本的95%;股东卢阳认缴人民币12.5万元,占注册资本的2.5%;股东潘梅认缴人民币12.5万元,占注册资本的2.5%。
  资料显示,上述3个创始人或多或少都和贵州有关系,大股东包骏1978年至1982年就读于贵阳医学院药学系药学专业,1985年至1999年在贵州省卫生厅药政处工作;二股东卢阳毕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药临床专业,1995年至1998年就职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担任肛肠外科住院医生,2003年至2006年先后担任贵州黄果树立爽药业有限公司上海市场经理、总经理助理兼大区经理;三股东潘梅1993年毕业于贵州省财经学院财政金融专业,2001年至2002年任贵州益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审计部经理,从事IPO上市工作、2002年至2003年任贵州益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
  在科新生物成立的几年中,贵州的一家企业以及上海龙华医院一直是公司的主要客户。
  经过多次股权变动,科芯有限变成科芯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6月24日,科芯股份完成第五次增资,资本由2100万元增至2500万元。彼时,包骏及其控制的元禧投资拥有科芯股份83%的股份,2010年9月,科芯股份改名成现在的上海科新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2012年3月22日,科新生物走出了资本运作的关键一步,江苏化工创投以每股3.4元的价格获得600万股,以19.35%的股份成为第二大股东,包骏及其元禧投资的所持股份占比变成66.93%。
  国泰君安“保荐+直投”成为科新生物的第二次跳跃。2014年,主板券商国泰君安证券的子公司国君创投用现金认购方式,以6元/股的价格认购科新生物400万股。在国泰君安的操盘下,今年2月,科新生物再次发行新股,引进了东方证券等股东,筹资近1.5亿元。至此,科新生物开始走上行业整合之路。
  以新技术成立合资公司
  科新生物的资本运作看起来都很顺利,但在湖南景峰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借壳ST天一上市之后披露的信息中,透露出一个秘密。
  资料显示,景峰医药拥有上海科新生物医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新医药)50%的股份,而上海市工商局的工商资料显示,科新医药的法人代表和科新生物的法人代表都是同一个人——包骏。
  记者再查科新生物的资料发现,上海科新生物医药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7月22日,注册资本300万元,由上海科新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和自然人叶湘武共同投资,科新生物占50%的投资比例。
  2012年4月11日,科新生物与叶湘武各增资350万元,注册资本增加至1000万元。该公司为科新生物研究开发的治疗过敏性疾病的融合蛋白(AAFP)的项目管理公司,目前公司主营AAFP的药物研发和临床试验。
  记者查阅景峰医药近期发布的2014年财报发现,目前AAFP作为生物制品一类新药,已经申报临床。该药品不仅取得了中国专利,而且还取得美国、澳大利亚和日本的专利。
  结合景峰医药的公开资料,此叶湘武即原益佰制药创始人、董事长,现景峰医药董事长。而从时间节点看,2012年3月22日江苏华工创投进入科新生物,一个有前景的药品被作为独立的项目和叶湘武合资。
  不过,景峰医药发布的最新年报显示,上海科新生物医药技术有限公司2013年和2014年利润为-28004.69元和-29665.91元,而且景峰医药向上海科新生物医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了700万元借款。
  将来围绕主业进行并购
  对于新三板公司而言,不少投资人士认为,更看重的是他们所处的领域和自身技术,以及细分行业所代表的行业趋势和发展空间,业绩是次要的。
  作为新三板的体外诊断企业,科新生物也开启了并购模式。科新生物董事会秘书潘梅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科新生物也将围绕着主业积极进行一些并购。
  从资本方面来看,一方面公司已经利用新三板的融资功能,2014年内对国泰君安创投定向增发募得资金2400万元,用于生产规模的扩大,为新产品成果转化后的量产做准备及销售渠道的建设;另一方面,公司积极筹划并开展了对同行业公司北京金豪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的收购工作。
  据了解,在2014年底,公司与金豪制药达成初步收购意向,向其预付定金500多万元。目前该收购事宜已经公司股东大会决议通过。
  近年来,体外诊断领域的企业动作频频,资本运作活跃。例如三诺生物宣布入主台湾地区的华广生技;中源协和拟斥资8亿元收购上海致诚加码体外诊断试剂;科华生物称将引入方源资本推进“资本+产业”的外延式扩张等。
  从国内体外诊断试剂市场来看,相对来讲,行业集中度低,厂家数量多达300~400家,主要为试剂厂商,辅以代理国外仪器,国内免疫和生化试剂合计占比共60%,用户多集中在二级医院和基层医院等中低端市场。因此并购重组、行业集中度的提高是大势所趋。
  对于体外诊断试剂领域的发展空间,潘梅称,目前公司正处于市场增长期,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并且伴随着目前的医疗改革,体外诊断试剂行业将获得较多的政策扶持。
  据潘梅提供的数据,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体外诊断试剂行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例如从2012年的数据来看,在日本人均诊断消费超过200元/人,而在我国这个数字只有8元左右。